本文作者:以酥
从主治医师晋升到副主任医师,到底需要多少年的时间?
正常来讲,职称评定级别每 5 年上升一级。然而,在严格的学历、科研、年限和业绩要求下,即使通过了考试,仍有很多医生被卡在指标之外。甚至于 35 岁没升中级,40 岁没升副高的医生大有人在。
近几年来,医生职称制度刮起一阵改革新风,例如将「临床型」与「科研型」的医生分类进行职称评定,打破从前晋升唯科研、唯论文的限制,让以临床工作为主的医生获得更多机会和话语权。
只不过,这场「新风」,真的让医生的晋升之路变宽了吗?
科研与临床分开评职称,多地已试点
7 月 1 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最新通知,宣布从 2024 年起,下放全省高水平重点建设医院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
图源: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让医院拥有高级职称评审自主权,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自主制定评审标准。再通俗一点,意味着从前千军万马挤一条「独木桥」的晋升通道,现在被拆成了好几条木板,医生们可以择一过河上岸。
图源:自己做的
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协和的职称评聘改革试点。据协和医院官网显示,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多赛道」参与高级职称考核,具体分为「纯临床型」「临床教学型(D+E)」和「临床科研型(D+R)」三种。(点击阅读丁香园往期文章:临床科研医生分开评职称?协和华西已试点)
「纯临床型」的考核重点在于临床能力、临床工作量、临床质量、临床服务四个维度,同时对科研教学业绩进行考评。而「临床教学型(D+E)」和「临床科研型(D+R)」则允许临床工作减量,侧重评价教学业绩成果以及科研能力成果。
不过,由于自主评审权下放,不同医院之间指定的标准也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宁波某试点医院在考核,会利用赋分进行区分。在总分为 100 分的量化考核打分表中,临床主型医疗业绩占 50 分,科研和教育业绩各占 12.5 分;而科研主型中科研业绩占 50 分,以此类推。
各试点医院具体情况(注:宁波 N 医院信息源自参考资料 3)
图源:自己做的
释放更多机会,还是卷上加卷?
整体而言,自主评审试点后,侧重于临床工作的医生会受到更多利好。相比之前的评价体系,这类医生更容易获得「破格晋升」。例如上海市胸科医院就有医生因为技术特长被评聘工匠型副主任医师。
图源:上海市胸科医院
虽然晋升的渠道多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医生都能轻松晋升。相比之下,科研型的医生由于分流等因素影响,考核要求反而会较之前更高。
还是以上述提到的宁波某医院为例,试点前,该院副主任医师中论文一项的评定指标为二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 3 篇以上。试点分型后,医院对于科研型的医生增加了对论文质量的要求,需要在发表 3 篇以上的基础上,同时满足发表至少一篇为 SCI 或中华系列杂志专业论文。
该院在试点三年后的实践分析中也指出,目前医院的自主评审缺乏更为合理的第一量化考核体系,很多临床指标还不够细化。
江苏某三甲医院的内科主治医生高颖(化名)就表示:「很多医院会以手术质量、CMI 值作为评价,虽然同为临床型晋升途径,但内科医生在其中就会比较吃亏。」
也有协和临床一线医生反应,对于几种岗位的划分标准「不太了解」。如果只是似是而非地给出新概念,那么大家还是会想「每条路都尝试一下的」,最终会更加走向更加「卷」的结局。
实际上的职称评定
图源:自己做的
当评定标准局限在院内,参与评定的医生很难依靠这些指标衡量结果是否公平,也难以和其他医院的情况进行对照参考。
丁香园社区评论留言
另一方面,目前自主评定仅对评审环节提出了要求。
本次江苏省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的相关文件中,也未对聘任环节做出规定和要求。虽然大多数试点医院采取评聘合一的方式,但对于医生的聘后管理,仍然有待补充和完善。
浙江地区从 2018 年就已经开始自主评审试点,身在浙江某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医生谭伟(化名)却表示,自己并未感受到实际上的变化。
「医院自主评定也是从医院自身的需求出发,国家对医院考核的指标不变,最后落实到医生也会是一样的指标。加上『僧多肉少』,这个漏斗可能反而会变得更小。」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