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徐诗瑜)8月12日,一则“我国科学家揭示新冠病毒进化方向”的消息引发关注。我国联合团队发布于《细胞研究》的报告显示,新冠病毒新变体BA.2.86及其JN.1、KP.2、KP.3等支系在受体结合结构域罕见地出现了残基483的缺失,这会为新冠病毒进化带来优势,使其变为更具适应性的流行毒株。
“目前影响新冠病毒进化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免疫逃逸以及宿主受体亲和力的提升或下降。从群体层面来看,绝大多数人都已经打过疫苗或者感染过新冠病毒,新冠导致的死亡率会大大降低。高危人群仍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肿瘤患者等。”8月12日,该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曹云龙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这一研究的联合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祥喜、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曹云龙、北京市昌平实验室教授王佑春等。此前,该联合团队率先揭示了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株的免疫逃逸和适应性进化等机制。
曹云龙介绍,在新冠病毒暴发初期,病毒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而当前因绝大多数人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或接种过新冠疫苗,免疫后的毒性则大打折扣。但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来说,他们可能本身就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者因高龄免疫功能衰退,导致无法有效产生对应的抗体和T细胞,或是在进行肿瘤治疗,使用大量化疗、放疗及肿瘤药物,使免疫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损伤。对于这些人群来说,新冠病毒仍处于一个致病性较强的状态,应加强防护与治疗。
在曹云龙看来,目前我国的新冠治疗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新冠病毒毒株的演化很难影响到当前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手段。防重症、防死亡的手段都相对完善后,研究团队接下来更加关注的是防感染,即通过更加有效力的疫苗或药物进行新冠病毒的感染预防。
编辑:ifhealth 来源:水果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