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人,真的不是开玩笑。
WHO 曾统计,2000~2019 年间,每年死于高温的人数高达 48.9 万人,其中 45% 发生在亚洲地区。[1]
今年 7 月初,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强调高温热浪天气可能引起的多重健康风险。[2]
而就在前几天,7 月 16 日,一项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和中国人民大学团队共同牵头的研究发表于 Nature,通过预测模型,研究团队发现——
如果不采取任何适应措施,到 2100 年,中国因极端高温住院的人数将达到 510 万人。[3]
图源:参考资料 3
中国学者登 Nature:极端高温或将致 510 万人住院
为了研究极端气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团队首次采用了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和固定效应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 2021~2023 年,中国 301 个城市 7000 多家医院的每日住院数据,分析气温波动与住院人数之间的历史关系,并预测未来的情况。
对现有数据的历史分析显示:
在地理分布方面,中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和四川省,是高温相关入院风险(RR)值较高的地区。
在年龄分层方面,虽然老年人群的绝对住院率更高,但青少年对高温的敏感性更明显,尤其是在北京、武汉、兰州。
研究团队分析称,青少年的「热敏感型」更强,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的体温调节机制相对不够成熟。
注:红色为「高温」对不同城市、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 [3]
预测模型的未来分析结果显示:
在高碳排放的情景下,预计到 2100 年,全国极端高温事件将超过 120 天,东部、中部、南部地区以及西南部地区更容易出现极端高温。
图源:参考资料 3
高温住院风险,预计将从 2030 年起,一路上涨到 2100 年,到 2100 年,预计将有超过 510 万人因高温住院,东部、南部和西南地区最多。
图源:参考资料 3
基于 2022 年中国城市平均住院费用,到 2100 年,预计极端高温引起的超额住院费用将上升 5.54 亿~51.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98 亿~3728 亿元(不同预测模型结果不同)。
年轻分层方面,受到极端气温影响最大的是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18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群。
研究团队在文章中提到,虽然本研究的重点在中国,但结果对于全球来说均有参考价值。研究团队呼吁,极端天气对健康将造成持续影响,全球都应针对全球变暖采取紧急措施。[3]
高温天气,医生们如何应对?
与预测的高住院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对「热射病」的认识并不充分。
《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 版)》显示,我国急诊医护人员中,掌握热射病诊断要点的仅 30.9%,掌握救治要点的更是只有 13.3%。[4]
2025 年 4 月 28 日,《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 版)》正式发布 [5],高温天气,医生们该如何应对?
↓↓丁香园根据最新指南整理了以下表格↓↓
策划:肯德羊|监制:islay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limate-change-heat-and-health
[2]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7/content_7030436.htm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52-w
[4]王涛,赵悦,王猛,等.热射病院前急救专家共识(2024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03):245-253.
[5]宋景春,宋青,张伟,等.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5,50(04):367-386.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