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神经外科领域,栾国明教授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癫痫患者与脑功能疾病患者的生命之路。从东北边陲的求知少年到国际神经调控领域的领军人物,从开创癫痫外科手术新方法到引领脑机接口技术前沿,栾国明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书写了一部中国神经外科从追赶到领跑的奋斗史,让癫痫这个“不可治愈”的顽疾有了被改写的可能。
开启不凡征程:从“被动学医”到“痴迷脑科学”
1959年,栾国明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干部家庭。童年时期,父母鼓励他探索兴趣,为他设立“科研基金”支持动手实验。然而,命运的转折出现在1977年高考恢复时——因临考前政治题突击打乱节奏,他数学失利,最终被调配至医学院。面对“记忆是短板”的医学学习,他一度抗拒,但父亲“珍惜机会”的告诫让他坚持下来。
1982年从医学院毕业后,栾国明成为佳木斯医院的一名医生。轮转至神经外科时,人脑的神秘与复杂彻底点燃了他的热情。1986年,他考入沈阳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师从日本归国的刘永吉教授,系统学习临床科研方法;1989年,他成为我国神经外科奠基人王忠诚院士的博士生,在导师“责任与担当”的言传身教中,奠定了学术与人格的双重基石。
1992年,栾国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行博士后研究。在UCLA,他如饥似渴地吸收国际前沿技术,参与癫痫外科与脑功能研究,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对神经外科发展的关键性。1996年,他毅然回国,担任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病区主任,开启了中国癫痫外科的革新之路。
诊疗模式创新:创办国内首个癫痫中心
工作中,栾国明发现,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据统计,我国约有 900 万癫痫患者,其中约 30% 为药物难治性癫痫。这些患者由于癫痫病灶不明确或广泛分布,无法通过传统的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病灶来控制病情,长期遭受着癫痫发作的折磨,生活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看到患者们痛苦的模样,栾国明深感痛心,同时也意识到,必须为这些患者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赴美交流中,栾国明敏锐捕捉到“癫痫中心”这一国际主流模式,决心打破科室壁垒,建立以外科为主导、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体系。
然而,创办癫痫中心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先进的设备支持,还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医疗团队。在当时的国内医疗环境下,癫痫的外科治疗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面对重重困难,栾国明没有丝毫动摇,他四处奔走,积极争取各方支持。
2004年,栾国明参与创建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并亲手打造中国首个癫痫中心。他亲自带领团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癫痫诊疗规范和流程,涵盖了从癫痫的诊断、评估、治疗到康复的各个环节。同时,他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的癫痫诊疗技术和设备,如于2012年引进亚太地区首台机器人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辅助系统(Robotized Stereotactic Assistant,ROSA)、高分辨率脑电图监测系统、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等,为癫痫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癫痫中心合影
在栾国明的带领下,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癫痫诊疗中心之一,还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广至全国100余家中心。中心每年收治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癫痫患者,手术量和治疗效果均位居国内前列。许多曾经被认为无法治愈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治疗,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技术创新:从“栾氏手术”到神经调控“中国方案”
栾国明深知,创新是医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癫痫诊疗技术的研究方面,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癫痫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治疗上,栾国明通过在猫、猴等动物身上进行大量研究,首次在国内外大胆地提出了 “脑表浅横行纤维热灼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 这一创新理论。
传统的癫痫手术治疗方法,在切除癫痫病灶的同时,往往会对周围的正常脑组织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语言、运动等功能障碍。而栾国明提出的这一创新方法,通过对脑表浅横行纤维进行热灼,可以在不损伤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有效阻断癫痫放电的传播,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为了将这一创新理论应用于临床,栾国明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地将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一创新性的手术方法,被《健康报》等媒体誉为 “栾氏手术”,在 2002 年悉尼世界功能神经外科大会上获得时任世界神经外科主席的首肯。目前,“栾氏手术” 已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功能区顽固性癫痫的重要方法之一。
除了在癫痫手术治疗技术上的创新,栾国明还积极关注神经调控技术在癫痫治疗领域的应用。
神经调控技术,作为近二十年来医学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依托于医学生物及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植入或非植入式设备,利用电或化学手段,影响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递,兴奋、抑制或者调节神经元及神经网络活动等方式,最终产生治疗作用。
2004 年,栾国明带领的三博团队率先在国内将迷走神经刺激等神经调控疗法应用于难治性癫痫治疗领域,为那些无法通过手术切除病灶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三博脑科医院癫痫中心在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数量及效果在国内均名列前茅。
此外,栾国明教授带领的三博团队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脑深部微电极刺激术(DBS)治疗癫痫的研究和临床应用。DBS 是一种通过在大脑深部特定核团植入电极,发放电刺激来调节神经功能的治疗方法。栾国明教授及其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成功地将 DBS 技术应用于癫痫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一创新性的应用,为癫痫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也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016神经调控大会栾国明教授与嘉宾合影
他同时也是中国神经调控学科的奠基者之一。2010年,他参与创建了世界神经调控学会中国分会,整合神经外科、内科、疼痛科等多学科资源,搭建国际交流平台;2017年,他因“在神经调控科学研究与普及中的卓越贡献”获世界神经调控学会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未来布局:脑机接口开启“人机共生”新时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脑机接口技术作为神经科学与工程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逐渐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脑机接口技术旨在通过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和控制,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可能性。
栾国明教授以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早早地关注到了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并积极布局相关研究工作。
栾国明认为,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在癫痫治疗、神经系统功能康复以及神经调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癫痫患者大脑的电活动,提前预测癫痫发作的时间和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和预警服务。
为了推动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栾国明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他们与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共同攻克脑机接口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
尽管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技术和伦理方面的挑战,但栾国明教授坚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开展,脑机接口技术必将在未来的神经外科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广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医者仁心:攀登医学高峰的永恒动力
从医近四十载,栾国明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他常说:“医生的快乐来自患者康复。”一位因癫痫辍学的女孩,经他手术后重返校园并考入大学;一位舞蹈症患者,通过DBS治疗重返舞台……这些故事背后,是他对“生命至上”的执着践行。
如今,66岁的栾国明依然步履匆匆:门诊、手术、科研、教学,他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面对荣誉,他淡然一笑:“医学是终身事业,我要做的,是让中国神经外科在世界舞台上发出更强声音。”
从东北少年到国际学者,从手术刀到脑机接口,栾国明用一生诠释了“大医精诚”的内涵。他的故事,是中国神经外科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更是无数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光。
编辑:ifhealth 来源:医事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