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否要紧需根据息肉类型、大小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多数情况下体积较小的良性息肉无须过度担忧,但存在癌变风险的腺瘤性息肉需及时干预。
体积小于5毫米的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通常属于良性病变,生长速度缓慢且癌变概率极低。这类息肉可能因慢性肠道炎症刺激或黏膜修复异常形成,患者多无腹痛、便血等明显症状,常在肠镜检查中偶然发现。临床处理以定期随访为主,建议每1-2年复查肠镜,同时调整高脂低纤维饮食,增加全谷物和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摄入。
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具有明确癌变风险,尤其是绒毛状腺瘤或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此类息肉多与遗传因素、长期吸烟或肥胖相关,可能出现大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等报警症状。确诊后需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术后每3-6个月需复查肠镜。若病理提示癌变浸润,可能需追加肠段切除手术。
日常应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避免长期摄入腌制烧烤类食物。40岁以上人群建议将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术后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调节肠道菌群,但所有治疗决策需以消化科医生评估为准。
编辑:boheyiliao 来源: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