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几天后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或肠黏膜损伤等情况。腹泻持续超过3天可能引发乏力、头晕、低血压等脱水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异常或休克。若伴随发热、血便、持续腹痛需警惕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感染或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腹泻初期水分丢失可能导致口渴、尿量减少,此时未及时补液可能引发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表现为肌肉痉挛、心悸。儿童及老年人更易出现意识模糊或心律失常。长期腹泻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艰难梭菌感染风险,出现水样便伴恶臭。部分患者因肠黏膜损伤导致乳糖酶缺乏,恢复期饮用牛奶后腹泻加重。

少数情况下,诺如病毒感染后可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免疫功能低下者持续腹泻需排查隐孢子虫感染或艾滋病相关性肠病。急性腹泻后出现关节肿痛、皮疹需考虑反应性关节炎。某些抗生素使用后4-8周仍腹泻可能为伪膜性肠炎,肠镜检查可见黄色伪膜覆盖。

腹泻缓解后应逐渐恢复饮食,从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开始,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但不可与抗生素同服。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若出现果酱样便或柏油样便需立即就医。日常需加强手卫生,处理排泄物后需用含氯消毒剂清洁环境。
编辑:boheyiliao 来源:消化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