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脑梗塞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因素引起,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意识模糊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最常见的原因,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导致脑血管内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后诱发血栓堵塞血管。患者可能出现单侧肢体无力、面部麻木等症状,需通过头颅CT或MRI确诊。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如阿替普酶、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
心源性栓塞多由房颤导致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引起,血栓随血流阻塞脑动脉后造成大面积梗死。此类患者常突发意识丧失、抽搐,需紧急进行血管内取栓术。预防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钠片控制房颤。

小动脉闭塞多见于长期糖尿病患者,因微小血管病变导致腔隙性梗死。症状相对较轻,表现为轻度构音障碍或精细动作失调,可通过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丁苯酞软胶囊配合血糖管理治疗。
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血管炎、血液高凝状态等,需通过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因。部分青年患者可能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如蛋白C缺乏症相关,需针对性进行抗凝治疗。

脑梗塞后坏死组织的恢复与救治时间密切相关,发病4.5小时内是静脉溶栓黄金窗口期。患者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康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诱发再梗塞。若出现头晕加重、新发肢体麻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编辑:boheyiliao 来源:神经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