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影响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病毒学家们仍在密切关注着新冠病毒的后续发展,并持续开展追踪研究和探索,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流行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我国医学病毒学领域的新一代领军人物,王健伟长期致力于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严重的重大新发突发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及其防控策略开展研究,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实现呼吸道感染病原精准、动态监测,建立适用于临床的病原诊断体系以及呼吸道病毒疫苗研发应用等提供了必需的病原学依据,为我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他的研究成果还为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原创性新靶点和新策略。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初期, 他带领他的研究团队 最早识别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感染了前所未知的冠状病毒新种并确认其为致病原,获得了全球首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深入系统地阐明了该病毒的流行传播特征,为疫情防控决策及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研发等奠定了重要基础,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及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诸多荣誉,王健伟感谢同行的认可,更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要继续努力,不仅为国家的科技自立自强、解决人民健康和国家需求而奋斗,更要以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为己任。
聚焦国家及人民健康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
呼吸道病毒具有种类多、变异频、传播快、危害大等特征,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优先领域。然而,在未知病原检测鉴定技术和流行规律认知方面的积累不足,显著制约着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关键的“卡脖子”问题,王健伟与国内外多个顶级团队开展深入合作,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科研攻关,临床、科研、疾控一线力量密切配合,突破多项技术壁垒,创建并发展了国际领先的病原组检测新技术体系,使我国在重大突发疫情病原鉴定方面具备了“超快诊断”及“一锤定音”的防控能力,为切实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及人民生命健康,为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最前端、最早期防控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他带领团队建立的国际领先的病原鉴定技术体系覆盖了病原体基因组、抗原、抗体、宿主因子、病毒分离及形态学等全要素,特别是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金奇教授等团队合作,在全球范围率先建立了临床呼吸道样本病原宏基因组直接检测技术,被写入国际权威病毒学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在病原体富集、痕量建库、生信分析等多个环节的技术瓶颈方面取得系列突破。上述技术体系在重大突发疫情病原鉴定实战中多次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流感和新冠肺炎等近20年以来的国内10余次重大疫情及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的病原鉴定和检测保障任务。
王健伟表示,在科研工作中要有“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重大科研突破很难一蹴而就,做研究需要恒久的耐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满足于短期的成果。坐冷板凳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经过这样的“熬炼”和“锻造”,才能真正厚植其学术根基、磨砺其学术能力、升华其学术品格。
王健伟积极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实践,发起并领导了中国宏基因组检测技术解读联盟,推动宏基因组检测技术完善和实用化,实现该技术体系从“科研级”到“临床级”的跃升,相关技术和产品已服务于全国上千家医院,为50多万疑难感染病例提供了临床可参考的病原感染数据线索。此外,他还开展了便于普及的多病原核酸筛查技术的标准化、简易化体系建设,形成了检测、质控技术方案和参考品,被国家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采用并推广应用至全国代表性地区的300余家哨点医院及马里等10余个发展中国家,不仅为破解国家基层病原体检测能力薄弱难题提供了科技支撑,还为发展中国家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做出了“中国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已获得6项呼吸道病原检测试剂的国家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在20余个国家(地区)销售超过1亿人份。
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这是王健伟对科研工作的理解和诠释。“顶天”意味着要面向国际前沿,做出世界一流的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不断提出新理论、突破新技术、开辟新领域、建立新范式。“立地”则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落地生根,做对国家和人民切实有用的研究。王健伟表示,医学创新最终要应用于临床、助益于疾控、服务于人民,这样才能提升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实现以科技力量为人民谋求健康福祉的初衷和愿景。
针对当前医学科学领域广泛关注的“卡脖子”问题,王健伟认为,每位专家及团队的专长有所不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例如,当前全国呼吸道感染高发,亟需可普及应用的更快速灵敏的病原检测设备和试剂,这就需要医科、工科和理科等多学科合作,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并能真正落地使百姓受益。这需要有组织的科研,大家共同努力。
全球最早发现新冠病毒,奠定疫情防控科技基石
得益于多年深厚且坚实的技术创新和积累,在新冠肺炎暴发初期,王健伟带领团队最先识别并确认武汉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感染了前所未知的冠状病毒新种,获得全球首个全基因组序列,在第一时间上报并提出防控建议,为武汉不明原因肺炎重大突发疫情病原鉴定提供了详实、精准的病原参比序列和科学依据。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部署,争分夺秒,确认其为新冠肺炎病原,代表国家向全球分享首批病毒基因组序列。世界卫生组织(WHO)给予中国“用创记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的高度评价。在疫情早期缺乏病例诊断工具的情况下,王健伟团队第一时间研发核酸诊断试剂并首批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现场评估,满足国家疫情防控急需。研究成果被WHO新冠病毒感染者和接触者的管理等指南引用,并写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为迅速研发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对此,王健伟表示:“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病毒学研究领域已跻身世界前沿,并为全人类的疫情防控做出了中国的应有贡献。”
纵观人类历史,传染病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难题。王健伟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加剧,新的病原体将不断出现。因此,如何应对下一次大流行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也是关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议题。面向未来,王健伟带领团队将持续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强关键核心防控技术的突破与储备,为国家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长期坚持一线教学,立德树人,培育新一代顶尖青年科学家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王健伟积极为推动我国医学病毒学和生物安全等学科发展贡献力量。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规划的编制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不遗余力地为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他牵头开展的病毒学领域知识体系和新型教材建设,为培养新一代病毒学人才,探索研究与教学融汇的创新路径提供了重要载体;他牵头完成的国家高等级生物安全标准化培训大纲、题库和课程体系建设,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学科化及管理体系化、标准化。作为首任主任委员,他创建的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信息学分会,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完善组织建设等多种方式大力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助推前沿技术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和转化,尤其是为青年科学家搭建了有益的学术和思想交流平台。
王健伟求真务实和低调谦逊的品质影响了身边众多的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他关注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在他们职业路径规划及发展的重要环节均给予及时且真诚的帮助和指导,如对研究方向提出建设性建议、帮助在科研项目中凝炼科学问题、在重要答辩环节不厌其烦地指导并修改汇报幻灯片,从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入手,润物无声地影响着青年教师们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经其指导的多名青年人才获得国家级科技或人才项目的支持,为领域发展不断挖掘和培育新生的科研力量。
同时,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认为获得学位只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短期目标,从长远来看,他们能否成才并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取决于他们的理想信念、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因此,王健伟致力于引导、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并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包括文献阅读能力、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等。尽管工作繁忙,他每周坚持审阅学生提交的研究进展并主持组会听取汇报,悉心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要求学生每周提交读书报告,组织文献报告会,督促学生学习、了解最新国际研究进展,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其创新活力。毕业前,要求每名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答辩任务基础上,还需完成1到1.5小时的专业领域研究情况专项大报告,交流自己的所学所思,在学生毕业的最后时刻,抓紧机会对其后续职业发展和研究工作予以指导。
他关爱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父母把孩子供养到研究生阶段,非常不易,做老师要有耐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曾经有一个学生临近毕业时没有达到论文发表要求,产生了放弃学位的念头,他用了近半年时间鼓励并帮助其修改20多稿论文草稿,最终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发表了论文,顺利取得学位。他还用自己的个人收入为学生购买书籍,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思维格局及心理调试能力。
王健伟同时还承担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管理工作。关于人才工作,王健伟说:“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与关爱人才。”他认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是当前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从“聚才、育才、选才、养才、用才、成才”人才培养全链条六个方面贯通施策,全面部署了教职体系、人才养募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等建设,并率先在医学全学科领域实施准聘长聘教职、临床医学教职体制机制改革,推出“科技人才25条”、“科研博士后30条”,形成了人才工作政策矩阵,全方位支撑核心基地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校建设及人才工作发展。
未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将采取多种灵活的形式吸引和汇聚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人才全成长期支持培养机制。“我们也希望搭建一个好的平台,营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生态,让每个人都能够成才、成事。”王健伟说到。
获得2023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的荣誉,王健伟表示,“感谢业界同行的认可和支持,感谢前辈和师长的提携与培养,作为吴老的校友,我对此深感荣幸与亲切。”
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在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健伟认为,作为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吴阶平等诸位协和“大先生”为楷模,珍视、继承并发扬各位先贤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弘扬科学家精神,淡泊名利、奖掖后学,围绕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领域重要的难题持续潜心攻关,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及人民生命健康、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ifhealth 来源:凤凰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