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网报道:
中新经纬3月8日电 题:新质生产力领域将成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热点
作者 朱岩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朱岩
新质生产力为何位列十大任务之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十大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为何如此重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呼唤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理论为在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指明了方向、拨开了迷雾、统一了认知,所以新质生产力才如此重要。
十八大以来,中国新经济建设全面开花,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数据要素、人才工程等发展要素,但还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新质生产力恰恰弥补了这个不足。中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技术革命性突破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新质生产力领域: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都会是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因此,发展好新兴产业,必须要注意这三者的变化,并做好三者的优化组合。新兴产业的劳动者必须是具有新思维、面向新技术的劳动者,任何因循守旧的劳动者都会成为发展的阻碍;发展好新兴产业还必须要有创新型的劳动资料,其中利用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劳动工具,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须;劳动对象延伸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数据要素市场,这些新兴产业也必须是数据要素的开发和实践者,在新技术领域中,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的潜在价值。
当前阶段,发展好新兴产业的关键是要做好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新质生产关系变革。创造新质生产关系可以从传统生产关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几个方面入手,用新技术释放产业内的新需求、改变生产的组织方式、创造新的交换模式、创新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方式。新兴产业采用新型的用人制度、组织文化、激励措施,才会让产业更具吸引力、创造力、爆发力。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大优势
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制度优势,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的制度体系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好的契合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在新技术领域组织突破、并形成对新技术需求的统一市场,这一优势一旦得到最大限度释放,将会极大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市场优势,有利于容纳大量创新。中国人口众多、产业丰富,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因此可以容纳大量创新型企业。三是产业配套优势,有利于形成新型产业集群。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对象一定是新型的产业集群,中国已有的多产业门类基础,在配套新质生产力时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产业互联网等工具,可以大大加快产业集群的组建速度、提高产业集群质量、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就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重视理论研究。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的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全国各界应该针对各个新质生产力领域,开展具体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体系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的新型基础设施、新的基础制度体系,我国已经开展的新基建在硬件基础设施上有了大量投入,但在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建设上还需要加强,加快构建数字信用、数据资产管理、数字货币应用等制度体系。
第三,鼓励新质生产关系创新。新质生产关系是为了适应新质生产力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其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全新的组织模式。在政府加强对要素市场监管能力基础上,对各要素市场鼓励市场主体创新生产关系,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加快产业互联网等组织模式创新。新质生产力既包括新产业,也包括老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大量的老产业而言,通过产业互联网完成数字化转型,会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而新产业在布局初期,要通过组建产业互联网来增强全球竞争力、提升产业价值。
第五,重视人才培养。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培养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各方面人才非常重要。建议人才培养尽量以产业生态为单位,采用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数字技术手段,不拘一格培养出足够的人才梯队。(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郑铮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过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编辑:宋亚芬
来源:中新经纬
编辑:郑铮
来源:加密钱包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