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维生素C,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酸。
它确实是一种「酸」——维生素 C 也称抗坏血酸,顾名思义,是一种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酸性物质。
除此之外,美白、抗衰、预防感冒……也都是维生素 C 常见的「功能标签」。而随着各类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维生素 C 似乎参与了生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于是一个猜想呼之欲出:维生素 C 能治癌症吗?
你没猜错,它还真的能。
最近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静脉注射高剂量维生素 C,联合化疗药物,可以使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翻倍。
与此同时,我国《肿瘤大剂量维生素 C 治疗专家共识(2024 年)》(以下简称《专家共识》)也在今年新鲜出炉。
丁香园特邀《专家共识》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肿瘤营养与代谢中心主任石汉平教授共同解读。
一周 3 次,每次 75g,生存期延长 8 个月
这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 2 期临床研究于今年 11 月发表在 Redox Biology 上,研究团队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
研究共招募了 36 名 IV 期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随机分成 2 组后,对照组患者常规接受吉西他滨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而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同时接受静脉注射维生素 C 治疗,每周 3 次,每次 75g。
经过近 4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注射高剂量维生素 C 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期(16 vs 8.3 个月,p=0.03)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6.2 vs 3.9 个月,p=0.029)。
与此同时,实验组的 3 级和 4 级血液学事件(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也更低(1.1 vs 1.6)。
也就是说,静脉注射高剂量维生素 C 辅助常规化疗,不仅能延长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副作用也更少。
研究团队表示,虽然这项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不大,但研究结论为维生素 C 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诺奖得主 vs NEJM:「维 C 抗癌」到底是真是假?
事实上,早在 50 年前,「维 C 抗癌」就已经被报道。
1974 年,苏格兰的外科医生卡梅伦(Ewan Cameron)发表了一份包含 50 名癌症晚期患者的病例报告,结果显示,一些接受了高剂量维生素 C 治疗的癌症患者出现了肿瘤消退的表现]。
这一结果让卡梅伦备受鼓舞。
彼时,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也对维生素 C 很感兴趣。他是 1954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创造性地提出了「正分子疗法(Orthomolecular therapy)」的概念,推测通过改变体内正常物质的浓度,可能可以预防或治疗疾病。
于是,想法不谋而合的两人联手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共招募 100 名癌症晚期患者实施了维生素 C 治疗,结果显示,维生素 C 治疗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是对照组的 4.2 倍以上。
然而,这项研究有个致命的缺陷:对照组并非同期接受常规治疗的相似患者,而是 1000 名以往患者的回顾性数据。
虽然在年龄、性别、癌症类型和临床分期等各方面尽可能与维生素 C 治疗组匹配,但还是不能改变这项试验不严谨的事实。
质疑很快随之而来。
首当其冲的是梅奥诊所开展的 2 次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分别于 1979 年和 1985 年发表于 NEJM,两次试验均显示,高剂量维生素 C 对癌症患者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由于梅奥诊所的临床试验进行得更为严格,很快影响了研究领域的整体风向,「维 C 抗癌」被看作是一种异想天开。
直到 2004 年,一项研究详细阐述了不同给药方式对维生素 C 药代动力学的巨大影响:口服维生素 C 的血浆浓度极低,只有静脉注射维生素 C 才能达到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血浆浓度。
于是,上述两方截然相反的结果得到了合理解释:
(1)用药时长不一致。梅奥诊所试验中维生素 C 的治疗中位时间仅为 2.5 个月,而鲍林和卡梅伦的试验则对患者进行整个研究期间或长达 12 年的治疗。
(2)给药方式不一致。梅奥诊所的试验采用的是口服给药,维生素 C 的血浆峰浓度低于 200μM,而鲍林和卡梅伦的试验则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可以产生近 6mM 的血浆峰浓度,比前者高出 25 倍以上。
也就是说,这 2 篇 NEJM 并不能完全反驳「维 C 抗癌」。
虽然到此为止,结论依然不明晰,但这一番「神仙打架」着实炒热了这个话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目光投向维生素 C,相关研究迎来「井喷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了治疗还能预防?
目前,虽然各项研究的结论不完全一致,但更多的证据证实,静脉注射大剂量维生素 C 确实是一种能让患者受益的治疗手段,尤其当维生素 C 与常规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方式联合使用时,维生素 C 展现出了「放大疗效」的作用。
高剂量维生素 C 治疗肿瘤的临床前、临床和组学研究概述
今年 4 月,中国《肿瘤大剂量维生素 C 治疗专家共识(2024 年)》正式发布 ,首次对肿瘤大剂量维生素 C(HDVC)精准强化治疗进行了全面规范,其中提到:
肿瘤 HDVC 治疗是一种广谱抗肿瘤方法,无 HDVC 治疗禁忌证晚期肿瘤患者,如一、二线治疗方案失败可以考虑 HDVC 作为辅助治疗,KRAS/BRAF 基因突变晚期肿瘤患者推荐一线联合用药。
至于具体用药剂量,《专家共识》认为肿瘤 HDVC 治疗应遵循「足剂量,长疗程」原则,推荐单次滴注剂量为 75~100g 或 1.5~2.2g/kg。
「维生素 C 治疗肿瘤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安全性。因为是人体自身能合成的物质,相比于化疗药物,维生素 C 几乎没有生物毒性。这在很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中都得到了证实。」石汉平教授介绍,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单位开展了维生素 C 治疗癌症的试验,不过整体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多数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研究」。
「维 C 抗癌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明确了。但维生素 C 为什么能抗癌?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完全阐明。」石汉平教授提到,目前关于「维 C 抗癌」的具体机制,主流观点还是围绕维生素 C 的强抗氧化性质展开。
《专家共识》指出,生理剂量维生素 C 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促进肿瘤生长,但 200μmol/L~1mol/L 的药理学浓度就能产生表观遗传修饰和促凋亡效应,而大于 1mol/L 血药浓度则能产生铁死亡或直接导致肿瘤坏死。
「未来,希望能看到更多大型、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这是目前最迫切的需要。」石汉平教授表示,「而基础研究则有助于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维生素 C 的具体作用机制,对治疗剂量和疗程等方面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维 C 抗癌」的研究尚未止步,另一个问题又应运而生:维生素 C 能否预防癌症?
目前的答案是:不一定。
2021 年,西湖大学一研究团队利用孟德尔随机化方法,评估了血液维生素 C 水平与多种高发癌症之间的因果关联,结果发现并无有效证据。
而在今年 8 月,浙江大学一研究团队也分析了补充维生素 C 与癌症发生之间的关联。通过对三大主要科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 和 Web of Science)的全面检索,共纳入了 32 项前瞻性研究,涉及 1,664,498 名参与者。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 C 摄入量可能显著降低胃肠道癌症的发病率。
维生素 C 摄入量与消化系统癌症之间的关联
虽然结论并不一致,但上述两项研究都强调了共同的局限性:均非原始临床研究,混杂因素难以完全排除,分析结论需要谨慎看待。
石汉平教授也指出:「要探究一个物质能否预防癌症,需要的是更加严格的试验设计。使用多大剂量的维生素 C?使用多久?这些都还在摸索阶段。虽然目前已经初步确认了治疗剂量,但预防和治疗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维生素 C 能治癌症,这是我们能下定论的。」石汉平教授直言,「但能否预防,我们还不敢说。」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