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网报道:
根据IDC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2%,降至11.7亿部,为十年来最低的全年出货量。为了激活市场,手机厂商卷快充、卷影像,但最终效果甚微。AI大模型的出现,让一众手机厂商看到了希望。只是,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AI正在偏向“伪需求”的航线上。
有媒体认为,AI对智能手机的助力是革命性的,只是目前基于软硬件上的不足,导致并未释放出真正的能力。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个上下游协力去推动的一项产业变革。并且,对于AI手机这一全新的产物,不能用传统智能手机的思维去思考,应该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以AI为手段去提升设备的运行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某些手机上原有的形态和交互方式会发生改变,这是正常的现象,需要手机厂商跳出固有的经验。
不过,在真正的AI手机变革到来之前,一个敏感的问题,率先被三星手机摆在台面上来—AI功能该如何收费,是否应该收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要跟用户、市场直面的问题。一方面,手机厂商必然都会做自己的大模型,可能参数会比较小,但也会投入各种人力、算力等成本,这个量级也是在亿元之上。另一方面,云端的调用需要和百度等大模型厂家合作,中间的费用成本前期也会是厂商自主承担,但肯定不会是永久性。
IDC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对我们表示,目前中国消费者在AI方面的使用习惯仍未养成,甚至很多人对于AI并不了解,也不知道AI可以带来哪些使用上的体验。所以现在谈及AI功能收费为时尚早,各个中国厂商虽然几乎全都布局AI相关,并没有一家提及关于收费的问题。
AI功能收费的问题是由三星手机先提出的。三星客服给出这样的回答:“部分AI功能前需要登录三星账户,目前大部分Galaxy Al功能都可以免费使用(如:即圈即搜、通话实时翻译、图片助手),少部分Galaxy Al功能基于合作方故为有偿服务(如:BixbyQ&A+WPS、AI图生图+美图秀秀 ),实际请以软件内信息为准。”使用消费者使用需求尚未建立的情况下,过早谈及收费,很有可能会影响消费者使用、探索的热情。目前,只有三星提及目前用户可免费使用Galaxy AI功能,未来三星可能将其部分或全部AI功能变更为有偿服务。但是,考虑到三星在中国市场体量有限,并没有太大影响。
IDC高级分析师郭天翔指出,“这也给其它中国厂商进行了提前的试探”。目前参考海外AI功能的相关收费,ChatGPT PLUS一个月20美元,谷歌AI Premium一个月19.99美元,AI Pin一月24美元,Rabbit R1 一年200美元,可以看出基本都在20美元左右一个月。所以,未来中国市场的收费可能会参考这个价格,大概一个月20-30人民币,消费者接受程度会更高一些。
不过,有网友指出,就目前国内手机的AI体验,如果要收费完全就是“强制”增加成本的行为。在他们看来,手机厂商增加的所谓AI功能更多的是1+1< 2,对于体验并无本质上的提升。不仅如此,在购买手机时还不得不为内存等硬件成本的提升而买单。的确,关于谁该为“AI成本”买单的问题是厂商们需要思考的。考虑到要接入第三方接口,手机厂商还要为用户的数据安全负责。另外,伴随着未来AI生态的建立,很有可能就不需要在手机上安装APP或使用时打开APP,进而会影响到各手机厂商的互联网收入。
“这个收入目前在各个厂商内部都较为重要,纯利润收益。所以怎么把这部分收益保持住或者是把损失降到最低,也同样重要”,IDC高级分析师郭天翔说道。
某手机品牌研发人员表示,不同于过往影像的研发,AI的投入更大,并且会对手机的交互和形态都会有影响。前期已经在研究相关问题,具体的还要看AI手机的进程。是在终端售价上覆盖成本,还是后期提供订阅式服务,这点也要行业先达成一个共识。说白了,就看第一个是怎么吃螃蟹的,市场认可了,也就推行下去了。
“其实说这一轮AI革命,大家都看好国产手机厂商超车,但相比较革新手机体验,大多数厂商看重的还是用户的钱袋子,在终端售价以及软件渠道上去获利,去和三方大模型厂商分成。”基于消费习惯和理念的不同,国外收费的路径或许能走通,但是国内相对来说会更困难一些。当然,这也是由于在体验上存在差异,导致更多国内用户不愿意付费。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可以为更好的体验买单,但当下远达不到愿意为之付费的标准,所谓的AI手机最终也演变成手机厂商涨价增收的“噱头”。
还是那句话:被迫让消费者承担AI增加的成本,或许短期内会增加销量,但长期只会催生出更多的“钉子户”。AI手机时代,手机厂商要做的不仅仅是体验上的创新,也要在新的形态下摸索出新的商业模式。
编辑:web3528btc 来源:加密钱包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