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医、人们对于自我保健与治疗的意识日益增强,许多中成药也成为了家庭药箱中的常备之选,在生活中被频繁使用。
因为大多数中成药属于OTC药,不需要处方,所以一般人无论有没有学习过中医知识,似乎都能根据自己的直觉,买上一盒自认为对症的中成药使用。
自行用药虽然是在积极追求健康,却也暗藏风险。有时候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就盲目用药,极易药不对症,乃至于加重病情。
第
1
点
—The First—
中风就吃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久负盛名的急症用药,有清热解毒、化浊利窍、通肺泻心等功效,还在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诸多荣誉加身再加上高额的售价,让不少人把安宫牛黄丸当做中风的“救命神药”,不仅是在危急时刻使用,甚至还会定时定量服用以此来预防中风。
但安宫牛黄丸中大部分都是寒凉性质的药,一小部分属于芳香开窍药,整体性质偏寒。
它主治“热闭神昏证”,有两个典型症状:一是高热,一是神昏(神志不清、昏迷)。
如果属虚寒体质,如怕冷、大便偏稀的体质,表现为面青、身凉、苔白等“寒闭神昏”,则不适合服用安宫牛黄丸。
所以,安宫牛黄丸并不是中风的“万能药”,更不能作为预防用药,应当作为高热惊厥或中风所致的昏迷急救、抢救时使用。
第
2
点
—The Second—
感冒就喝板蓝根?
头疼脑热来一包、咽喉肿痛来一包、预防感冒来一包……
但凡身体有些常见的不适,总会有人叫你来上一包板蓝根冲剂。
它成份简单,以中药板蓝根为主,味道微涩微甜,让人比较容易接受。有的人甚至甚至一天喝一包,连喝个把月来预防疾病。
但与安宫牛黄丸相同,板蓝根颗粒也是治“热症”的药,并不适合寒证。
长期或不当服用易使体内阳气受损,“苦寒伤胃”,进而伤害脾胃运化功能。
对于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烧、头痛、咽喉红肿热痛、咳嗽、咳黄痰、鼻塞、流黄鼻涕等),板蓝根才能清除体内热毒,治疗外感。
第
3
点
—The Third—
中暑就喝藿香正气水
许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夏季的“万能药”,无论是中暑、腹泻还是头痛,都一股脑地使用藿香正气水。
但不是所有中暑都能使用藿香正气,藿香正气主要治疗“阴暑”。
中暑也分阴阳!阳暑指的是因暴晒、高温而中暑,不适合使用藿香正气治疗。
而阴暑是由于夏天不恰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
比如在室外出大汗后立即冲冷水澡、喝冰镇饮料,或直接对着空调、电扇吹等,导致汗孔急剧收缩,主要症状表现为低热、恶寒、无汗而疼痛,多伴有腹泻、腹痛等消化类症状。
藿香正气水必须要分清阴阳寒热才能用,否则耽误病情,造成病情加重,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第
4
点
—The Fourth—
抗病毒就用连花清瘟胶?
连花清瘟胶囊在口罩期间大放异彩,导致很多人以为它是普适性的抗病毒感冒药,实则不然。
连花清瘟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
也就是说它药性偏寒,适用的核心关键是“热象”,以“发热或高热、恶寒、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的为典型特征指征。
有些寒性体质的人服用连花清瘟后可能会有腹痛、腹胀、腹泻加重等表现。脾胃功能不佳、有胃溃疡、肝肾功能不好的人不适合服用该药。
第
5
点
—The Fifth—
咳嗽就吃川贝枇杷膏?
《黄帝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引起咳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治疗时需要找准症结,有肺热要清热,有痰则先化痰。
常见的川贝枇杷膏配方大多参考叶天士的古方“蜜炼川贝枇杷膏”调制,用材可能有所加减,但成分仍以川贝母、枇杷叶、蜂蜜为主,更多是适用于阴虚燥咳,主要表现为声音沙哑、嗓子干痒、痰少而黏稠难以咳出等病症。
风寒咳嗽,则压根不适合吃;痰湿咳嗽,用了反而助长痰湿,导致咳嗽加重。
再加上川贝枇杷膏含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也不建议服用。
所以,川贝枇杷膏不是咳嗽的“万能药”。
中医诊病给药遵循“中病即止”的原则,意思是治疗见效就要停止用药,以免过用损伤身体。
所以咳嗽痊愈后就不建议再服用川贝枇杷膏了,当然,也不要把它当成滋补品。
总之,无论中西,都没有所谓的万能药,只有正确使用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作用。
编辑:ifhealth 来源:名医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