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遗传史者、40岁以上中老年人、高度近视患者、长期使用激素药物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预防需定期眼压检查,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激光及手术。
1. 遗传因素
青光眼具有明显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者风险增加3-9倍。目前已发现超20个相关基因位点,如MYOC基因突变会导致青少年型青光眼。建议有家族史者从30岁起每年进行眼底照相和视野检查。
2. 年龄因素
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房水排出通道随年龄增长逐渐狭窄。亚洲人种闭角型青光眼在55-65岁达发病高峰。推荐中老年人每2年测量眼压,配合前房角镜检查。
3. 眼部异常
600度以上高度近视者眼球结构改变,视神经更易受损。角膜厚度小于500微米会干扰眼压测量准确性。这类人群需每半年进行24小时眼压波动监测和OCT神经纤维层分析。
4. 全身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青光眼风险增加35%,高血糖损伤视神经微循环。长期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会升高眼压,连续使用激素眼药水超过2周者应每周监测。高血压患者血管异常也可能诱发青光眼。
5. 解剖结构异常
前房浅、房角狭窄者易发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亚洲人群患病率达1.4%。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早期发现解剖异常,预防性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能有效降低发作风险。
控制眼压是防治关键。β受体阻滞剂类滴眼液如噻吗洛尔可减少房水生成,前列腺素类药物如拉坦前列素能促进房水排出。激光小梁成形术适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用于晚期病例。保持适度有氧运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夜间阅读保持充足照明。出现虹视、头痛症状需立即就医,急性发作24小时内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永久失明。
编辑:boheyiliao 来源: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