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实质低回声通常指超声检查中脾脏组织呈现异常回声信号,可能与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梗死、脾脓肿或脾淋巴瘤等疾病相关。
1、脾囊肿
脾囊肿是脾内充满液体的囊性病变,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区。多数为先天性,也可由创伤或感染引起。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较大囊肿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导致左上腹隐痛。临床需与寄生虫性囊肿鉴别,必要时可通过超声造影或CT进一步明确。治疗上无症状小囊肿无须处理,直径超过5厘米或有压迫症状者可考虑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或腹腔镜手术切除。
2、脾血管瘤
脾血管瘤是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超声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均匀低回声团块,内部可见血流信号。病理类型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多数生长缓慢。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因体检发现。若瘤体迅速增大或破裂出血,可能出现急性腹痛。确诊需结合增强CT或MRI,无症状者定期随访,瘤体直径超过4厘米或有出血风险时建议介入栓塞或部分脾切除。
3、脾梗死
脾梗死因脾动脉分支阻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超声表现为楔形低回声区。常见于心源性栓塞、血液高凝状态或脾血管炎。急性期可出现剧烈左上腹痛伴发热,慢性期可形成纤维化瘢痕。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和乳酸脱氢酶增高。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抗凝治疗血栓性疾病,重症梗死合并感染时需抗生素治疗,大面积梗死可能需脾切除。
4、脾脓肿
脾脓肿超声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区伴内部回声混杂,多有厚壁和周围组织水肿。多继发于败血症、腹腔感染或脾梗死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左上腹痛及白细胞显著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等病原体。治疗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单个脓肿可行超声引导下引流,多发脓肿或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行脾切除术。
5、脾淋巴瘤
脾淋巴瘤超声表现为脾脏弥漫性增大伴多发低回声结节,或局灶性低回声占位。可原发于脾脏或为全身淋巴瘤累及。患者常有无痛性脾肿大、发热盗汗等B症状。确诊需脾穿刺活检或切除病理检查,免疫组化可明确分型。治疗根据淋巴瘤类型选择化疗、靶向治疗或联合放疗,原发脾边缘区淋巴瘤可能需脾切除缓解症状。
发现脾实质低回声后应完善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结合增强CT或MRI明确病变性质。日常生活中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防止脾破裂。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限制酒精摄入以减轻脾脏代谢负担。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病变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或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脾脏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案需由专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编辑:boheyiliao 来源: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