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理性腹疼是常见的暂时性胃肠功能紊乱,通常无须特殊治疗。生理性腹疼可能与肠道发育不完善、喂养方式不当、腹部受凉、乳糖不耐受、肠胀气等因素有关,多数在3-4月龄后自行缓解。若伴随呕吐、血便或持续哭闹,需警惕病理性腹痛。
1、肠道发育不完善
新生儿肠道神经肌肉协调性较差,易出现不规则蠕动引发阵发性腹痛。表现为突发哭闹、双腿蜷缩,安抚后能短暂缓解。建议家长采用飞机抱或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道气体排出。避免过度喂养,哺乳后竖抱拍嗝15-20分钟。
2、喂养方式不当
奶瓶喂养时吞入过多空气,或母乳喂养姿势错误可能导致腹疼。症状多在喂奶后30分钟内出现,伴随打嗝、吐奶。家长需确保奶嘴孔大小合适,喂奶时保持45度倾斜。母乳喂养应让婴儿完全含住乳晕,哺乳后更换体位帮助排气。
3、腹部受凉
新生儿腹壁薄弱,寒冷刺激易引发肠痉挛。表现为突发尖锐哭叫、腹部紧绷。需保持室温26-28℃,使用棉质腹围保暖。腹泻时可热敷腹部(温度不超过40℃),每次10分钟。避免使用电热宝等高温物品直接接触皮肤。
4、乳糖不耐受
暂时性乳糖酶缺乏会导致肠鸣音亢进、泡沫样腹泻。建议改用低乳糖配方奶,或遵医嘱补充乳糖酶滴剂。母乳喂养者需限制高乳糖食物摄入,观察婴儿症状改善情况。若出现体重增长缓慢,需排查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5、肠胀气
肠道产气过多时可见腹部膨隆、叩诊鼓音。哺乳前进行蹬自行车式腿部运动,配合西甲硅油滴剂可减少气泡形成。母亲饮食需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持续胀气伴呕吐需排除肠旋转不良等器质性疾病。
日常护理需记录腹痛发作时间与诱因,保持喂养规律,每次哺乳量不宜超过胃容量(新生儿约90-120ml)。避免摇晃或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若哭闹超过2小时、出现发热或便血,应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急症。母乳喂养者需注意自身饮食结构,减少辛辣刺激及过敏原摄入。
编辑:boheyiliao 来源: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