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升级,中国皮肤健康市场正经历从“疾病治疗”向“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深刻转型。在此背景下,凤凰网健康对话贝泰妮集团医药事业部总经理马春伟,围绕市场趋势、核心竞争力、OTC赛道竞争及全球化布局等话题,解读贝泰妮如何以“医药级护肤”基因引领行业发展,推动国货品牌走向世界。
洞察市场趋势:从“治病”到“护美”,全周期需求驱动行业升级
谈及中国皮肤健康市场的发展脉络,马春伟指出,行业已从单一的“皮肤疾病治疗”阶段,逐步升级为“预防-健康-美丽”的全周期管理阶段。“过去消费者只有皮肤出问题时,才会去三甲医院挂皮肤科、开药膏;现在大家更希望通过提前干预,避免皮肤问题发生,甚至追求皮肤的健康态、年轻态。”这种需求变化,与国民消费能力提升、健康认知深化高度契合,也推动市场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
面对这一趋势,贝泰妮正从多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端,除深耕敏感肌核心领域外,持续拓展婴幼儿护肤、抗衰等细分赛道,针对不同人群皮肤特质研发精准解决方案;研发层面,一方面深化青刺果、马齿苋等天然成分的功效机制研究,另一方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探索生物科技在护肤品中的应用,强化“科技赋能”属性;渠道与生态构建上,贝泰妮坚持“医研共创”模式——将皮肤科医生、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转化为研发方向,同时通过药房等专业场景,实现医学理念与科学护肤的无缝衔接。
差异化破局:以“医药级”基因筑壁垒,应对行业竞争
当前皮肤病治疗与护肤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药企与美妆企业各有优势。马春伟认为,贝泰妮的核心差异在于精准定位+模式创新上,“传统药企聚焦疾病治疗,以药物疗效为核心;美妆企业侧重用户体验,但专业性稍弱。而贝泰妮从诞生起就定位‘用做药的思维做护肤品’ ,既保留药企的严谨性——产品需经过临床验证,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又兼顾护肤品的使用感与肤感,满足消费者‘专业’与‘舒适’的双重需求。”
此外,全渠道运营能力也是贝泰妮的重要优势。其布局电商、医院渠道、零售药房等多元场景,尤其在专业渠道早早深耕,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触达。在研发壁垒构建上,贝泰妮通过“产学研医一体化”模式持续筑牢护城河:从搭建上海、昆明双研发中心,到与全球顶尖机构合作,再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从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把控,这种系统性能力难以被单一企业复制。
OTC新玩家:竞争促进行业升级,先发优势巩固领跑地位
目前已有多家国货美妆企业陆续布局OTC渠道,也有专家表示,2025年,是国货头部品牌集体布局OTC的元年,代表着头部品牌重返线下的决心,在目前的线下渠道,OTC的规模与成长性会成为品牌实现超百亿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马春伟认为这对行业是“积极信号”:“更多玩家入局,说明皮肤健康市场的潜力被广泛认可。这不仅能推动行业教育、完善标准,还能倒逼企业聚焦核心优势,避免同质化,让行业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面对潜在竞争,贝泰妮已制定清晰应对策略。一方面,巩固先发优势——依托10余年OTC布局经验,以及薇诺娜品牌覆盖的全国近15 万家连锁药房终端,通过“专业产品+店员培训+消费者教育”深化信任壁垒;另一方面,升级产品矩阵,针对湿疹、痤疮等皮肤问题拓展OTC产品线,同时探索“药妆+OTC”场景融合,例如通过线上问诊精准匹配产品,提升用户体验。
“竞争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马春伟表示,行业关注度提升将带动市场扩容,贝泰妮凭借品牌认知与技术积累,有望抢占更大份额;同时,竞争将加速技术迭代,推动企业优化研发效率与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
国货出海:扎根本土需求,以“全球协同”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海”成为众多国货品牌的重要选择。贝泰妮的全球化布局已迈出实质性步伐:2024年初,东南亚总部在泰国曼谷正式运营;在法国、以色列、日本等地建立研发中心,形成“全球协同”研发网络——与巴黎圣路易斯医院(世界最早设立皮肤科的医院)合作基础研究,在以色列布局光电类研究室,在日本探索彩妆领域创新。
谈及出海策略,马春伟强调“本土化”是核心:“在国内是头部品牌,出海后可能变成‘白牌’,品牌认知度需要从零构建。关键是要研究当地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比如白种人对美白需求不迫切,但对防晒、抗衰关注度高;黄种人更重视美白、敏感肌修复。不能‘一刀切’地把国内畅销产品直接推向海外,而是要立足当地,解决当地用户的皮肤痛点。”
未来五年至十年,贝泰妮将以泰国为东南亚原点,辐射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商标备案、本土化运营,将中国皮肤健康解决方案推向全球。“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医’的全球协同模式,整合各地前沿资源,让世界看到国货的技术实力与专业价值。”马春伟说。
编辑:ifhealth 来源:凤凰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