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ZJUN
上周五,世界羽联官网发布了一则公告。
「在怀疑出现心脏骤停或疑似脑震荡并昏厥的情况下,比赛医生现在可以无需裁判指示进入球场。」
图源:世界羽联官网截图
这条新规更新的医疗紧急干预,需要回溯到今年 7 月。
7 月 1 日,在印尼举行的 2024 亚洲青年羽毛球锦标赛混合团体小组赛中,中国羽毛球队的 17 岁小将张志杰突然晕厥倒地。
教练冲进场地后却被裁判叫回,现场急救人员 1 分钟后到达现场,给张志杰带面罩吸氧,没有做任何心外按压或电除颤治疗,张志杰最终因抢救无效去世。后经检查提示,张志杰死于心源性猝死。(点击查看丁香园往期内容:《张志杰猝死抢救的黄金 4 分钟,被白白浪费了》)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当心源性猝死发生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包括除颤与心肺复苏。除颤进行得越早越好,每延迟 1 分钟,患者生存率就会下降 7~10%——
快,是抢救最重要的宗旨。
1120,两个「120」
八成猝死发生在院外,只有 4% 的人可以活下来
根据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情况和防范方法[1],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约为 0.04%,虽然发生率低于欧美国家,但每年心源性猝死总人数达到 57 万人,为世界之首。
发达国家统计表明,猝死约有 90% 都是心源性的,而冠脉性猝死占心源性猝死总数的 56.78~80%,急性心梗则属于冠心病的一种,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马长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 年 8 月 6 日新闻发布会发言:急性心肌梗死发作一次,有 30% 的概率猝死。[2]
图源:丁香园制作
11 月 20 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 代表着「2 个 120」。
一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要迅即拨打 120;二是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为 120 分钟,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 120 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而当心梗来袭时,患者有 2 个保命的时间窗。[3]
第一个时间窗:出现症状的当下。
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时,一旦发病就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马上舌下含服 1 片硝酸甘油,每 5 分钟重复服用 1 次。如果含服 3 片后仍无效,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第二个时间窗:入院后 90 分钟内。
患者来到医院后,急诊科、心内科等相关专科医生迅速判断诊治,争取在 90 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再灌注治疗。
2022 年 3 月发表在 JAMA Cardiology 上的《中国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患者 I 类推荐管理策略的执行情况》中提出:患者在抵达医院后 30 分钟内进行溶栓治疗;抵达医院后 90 分钟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图源:参考资料 4
但对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能否保住命就只有唯一 1 次机会——发生猝死后的 4 分钟内。当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时,1 分钟内对患者实施 AED 除颤,抢救成功率有 90%,到 4 分钟时,抢救成功率则下降至 50% 左右。
然而,80% 的猝死发生在院外,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我国院外心源性猝死发生约 39.9 万例/年,却只有 4% 的人可以活下来。[5]
从死神手里抢人的 AED,普及情况并不乐观
从死神手里抢人,AED 是简单而有效的工具。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作为便携、且易于操作的急救设备,能够自动分析发病者的身体情况,并决定是否进行电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律。
图源:图虫创意
第一时间对心源性猝死患者使用 AED,其抢救成功率无异于「直接从死神手里把人抢回来」。
所以 AED 的目标使用群体,是事件发生当场的每一个人。TA 们可能是学生,是清洁员,是医务人员,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在拿起 AED 的那一刻,他们的身份有了更多的可能——为挽救生命而努力的人。
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急救设备,更是由公众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新急救观念。
美国规定,急救车 5 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公共场所全部依法设置 AED,目前社会保有量超过 100 万台,平均每 10 万人 700 台。
日本于 2004 年开始推广安装 AED,截至目前,全国有大约有 60 万台,平均每 10 万人拥有的 AED 数量 390 台。
在我国,对于 AED 的工程于 2004 年起步,直到 2006 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安装了 AED,才标志着 AED 计划正式启动。
根据国际上的共识,一般来说,50 岁以上人口较多的地区需备有 AED,经常人数超过 1 万人的地点也应安装 AED。
目前,我国的 AED 平均每 10 万人小于 1 台。在杭州,每 10 万人配备数量为 5 台;在深圳,每 10 万人配备数量为 71 台,虽然照 2019 年的每 10 万人配备数量 17 台相比已经大幅增加,但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配备数量。
图源:参考资料 6
另外,一台 AED 市场价格在 2 万元左右,使用寿命约为 10 年。在这期间,不仅需要对仪器进行维护、检修,AED 配套的贴片更是一次性使用产品,保质期约为 2 年,需要定期更换,并且还需要有专人对这些昂贵的仪器进行管理。
这就使得 AED 在国内,从一开始就被贴上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标签。
不要让 AED 成为摆设
政策推动了「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步步落地。
2019 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提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这一政策为 AED 的普及奠定了基调,推动了 AED 在公共场所的配置。
只不过,作为院前急救的设备,AED 的定位是提供给非专业人士的急救工具。这也就意味着,光是设备落地还不够,大众需要了解 AED,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有调查显示,80.3% 的群众从未听说过 AED;即便是在选修了急救常识的人群中,能够准确说出 AED 使用方法的也仅为 22.94%。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 AED 普及的一大障碍:当前能够了解并掌握 AED 使用方法的人寥寥无几,公共场合的 AED「不得不」成为摆设。
2019 年 3 月,清华大学启动「公共电除颤计划」,341 台 AED 配上相应的急救培训落户,据悉,配备密度与世界 AED 普及率最高的几个国家相持平。5 月 7 日,清华大学学生便使用宿舍楼内配备的 AED 成功救治了一名大一学生。
除了校园之外,社会的培训也应当成为普及的重要一环。
对此,国内官方媒体也陆续进行了关于 AED 的科普报道,为大众展示 AED 的使用流程。
图源:人民日报
在其他国家,也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如:网络平台、DVD 光盘等)为普通民众以及其他职业工作人员(如:警察、消防员、驾驶员等)进行培训,将尽可能多的普通民众变为急救力量的储备军,截止目前,美国的心肺复苏术普及率已经超过 25%。
AED 投入使用的初衷就是为了让突发心源性猝死的病人抓住一线生机,但这一线生机却实实在在地握在「旁观者」的手里,时刻为 AED 绷紧一根线,掌握 AED 的使用方法,让「救人的工具」可以真的被用于救人,别让 AED 只能做「壁上观」。
策划:ZJUN | 监制:carollero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